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度被后世传为美谈,成为儒家称颂的“一心为公,竭尽全力治水”的上古圣王。
但如果我们细究大禹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具体细节,就会发现事情远非“公心”那么简单。
大禹在畏惧什么呢?
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位治水人物:鲧(又称崇伯)。在大禹之前,鲧是首位被四岳推举出来的治水领袖,但因治水不力,被舜帝殛于羽山。照此看来,大禹所畏惧的,似乎是怕重走鲧治水失败被杀的覆辙,因而全身心治水,不敢徇私回家探望。
而古史记载中的“夏墟”所在地正在晋南(《康诰》云“封唐叔于夏墟”),这也得到了考古的佐证。考古发现,庙底沟二期类型的中心分布地域,是晋南的临汾盆地、运城盆地和黄河沿岸地区。
那么被陶唐氏驱逐的又是谁呢?
上文提到,二里头文化(夏文化)的前身是早期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庙底沟二期类型(先夏文化),这也就意味着,被陶唐氏征服和驱赶的正是原本生活在河汾一带(夏墟)的夏后氏部落。
这一考古发现,与史书记载的“唐伐西夏”事件形成了吻合。据《逸周书》和《博物志》记载:“昔者西夏性仁非兵,城郭不脩,武士无位,……唐氏伐之……西夏以亡”。
事实上,在更早的文献如《山海经》和《天问》中,提到鲧和禹的关系时,用了“鲧复生禹”“伯禹愎鲧”这样的描述,当然,男人自然是不会生孩子的,背后所指其实是鲧对禹部落有再造之恩。
二维码加载中...
使用手机扫码完成支付
评论区
共 0 条评论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。
暂无评论,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!